貝納德的墮落作者: Tess Gerritsen, 譯者: 陳宗琛, 出版社: 春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04/06

一開始看到書評簡介,我直覺自己一定會喜歡這本書。畢竟我很喜歡這種關於醫學. 死亡和人性探討的議題。翻閱時,覺得疑惑"貝納德"怎麼一直沒出現? 原來是因為中譯的意譯問題。取自1967年南非Barnard醫生完成了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引起全世界的注目。書名翻譯成貝那德的墮落,正是源自於貝那德醫生的創舉,然而墮落則是反諷書中醫生們的道德淪喪,淪為物欲薰心的黑心商人。

 

Havest, 在英文裡的解釋為收穫‧收割或獲得, 另一解釋為捕殺‧捕獵。但在醫學上,則明瞭的告訴我們是摘取器官來移植。所以我們很清楚知道這是描述器官移植內容相關的小說。由於作者Tess Gerritsen曾是一名醫生,由她揭露醫術裡的專業,出乎意料的,不僅淺顯易懂也讓讀者感到沒有距離。我們更清楚所謂醫療體系的運作方式以及在進行移植的過程,手續與檢查等。

 

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的原因是,它比起白色巨塔更加複雜,除了人性與生命的討論外,更現實層面的是跨國際的犯罪與利益。雖然在1996年原文出版後距離現今2009年翻譯本已有十幾年,你還是難以想像,原來醫學界的黑暗面已經潛伏如此久遠。器官移植一向是個爭議的話題,不論是我們曾聽過販賣黑心器官,或者是從中剝削得利的不肖醫生,其實不難想像這牽扯其間的眾多利益糾葛。然而作者由年幼的孤兒,熱血的年輕女醫生,需要心臟移植的青少年以及同樣需要心臟移植的富人老婆等等重要角色,帶領我們體驗醫學驚悚小說的超級震撼。

 

故事的開端,是一群從小被家庭拋棄的俄羅斯孤兒,被賣到美國,大部分的小男孩們都期待著被好心的有錢夫婦收養,其中獨臂的耶可夫卻不這麼認為。雖然年紀小,他卻無法輕易相信別人,即使他渴望有個家,他仍感到令人不安的氣氛。另一端,波士頓貝賽醫院的醫生正焦急的等待心臟捐贈的機會。但住院醫師艾貝卻偶然發現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的等候名單,由主治醫師薇薇安的病人(17歲少年)變成了突然住院的富豪太太。對於醫生職業充滿熱血的她,無法坐視不公不義。因此她把心臟簽給了少年。結果是,主治醫師薇薇安直接被開除了,但艾貝卻得直接面對福斯先生的怒氣,暴力與報復。

 

一方面,她與愛人馬克醫師愛情漸漸升溫,甚至有意被招攬進入醫院的心臟移植小組。但另一方面,福斯先生聘請了專打醫療疏失的律師,說服艾貝的病人提出醫療疏失的告訴。艾貝亦開始受到騷擾,被跟蹤,被恐嚇,甚至面臨被停職或開除的威脅。然而,突然發生心臟移植小組中亞倫醫師自殺事件。意外地,她發現已經有過兩三名心臟移植小組的醫師自殺了,她開始懷疑自殺的原因並不單純。因此,她和薇薇安接觸,並且分開調查一連串的事件,漸漸的她們涉足越深,風險就越大。艾貝整個世界彷彿被摧毀,因為她身旁的同事們竟然不少人涉足其中,並越陷越深。

 

艾貝感到挫折與沮喪,畢竟自從弟弟過世後,她致力於當個能盡力救人的好醫師,但現在卻不知道自己努力的結果會是什麼?難不成只能接受醫界的黑暗面,接受自己景仰的醫師們為了財富,讓富人先得到移植的器官,不顧一般病人的需求。還是說接受他們私下為富人工作,違法的進行活體器官摘取手術,而不管對象是誰? 這是一場道德與良知的考驗,但她知道她是無法接受這樣的想法。

 

當我看這本書的過程,一度跟著艾貝感到失落,因為連猜測誰是參與者都感到害怕,更不用說去探究醫師為什麼不能拒絕金錢的誘惑。也許某些醫師是被脅迫,留下了汙點證據,因此被恐嚇。我也自認為當自己受到陷害時,不見得能秉直著正義行事。所以更覺得自願參與其中的人更是可恥。Gerritsen從這一波又一波的驚悚情節,創造了一個氛圍,讓人開始思量,醫生救人的本分與原則。醫生不能拒絕病人,自然也不能去考量病人的身分。但以病人家屬的立場來看,福斯先生也象徵著那些為了救所愛的人,猛地奮力一搏,只求有更多機會。然而對於那些無故被犧牲生命,摘取器官的人來說,誰能幫他們抱屈? 那些莫名失蹤的人們,生命難道不可貴? 難道你能以尊卑貴賤去評斷一個人的生死? 因為自私,所以犧牲別人,那被拯救的人能活得心安嗎? 有的醫生,墮落了。有的醫生,良心受到譴責,想脫離,卻墜入地獄。有的醫生,沒有勇氣過著原來的生活。而有的醫生,能勇敢站出來,挑戰暗流下的洶湧。而艾貝,就是那個勇敢的人,也因為她的善良,最後被七歲的耶可夫救了。

 

這是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卻拼命想要看到結局的一本書。真的很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ph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