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被囚禁的音符  Heather Gudenkauf (希瑟.古登考夫) 著, 陳宗琛 譯, 春天出版, 2010/10/29

我目不轉睛的看著妳臉上的表情。我注意到妳的嘴唇的形狀,而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妳想說出一個字。我聽到妳嘴裡發出一個音,那麼自然,彷彿毫不費力。妳的聲音沒有任何異樣,完全沒有因為久未說話而顯得嘶啞。那麼清晰,那麼自然。妳說出了一個字。那是三年來妳說出的第一個字。

由序章一開始,作者描繪了一幅圖像,彷彿"妳"飛奔到我們面前,然而我並不知道"妳"到底發生什麼事,但卻迫切的想知道。那些灑落在妳身旁像是枝微末節的文字描述--割破的腿,膝蓋上的泥巴,手上的項鍊等等,只是顯現了一個急迫的樣子,不若妳發出聲音這個重大線索來的引人注目,讓人小心翼翼的進一步探索。到底發生什麼事?為什麼妳三年來都不說話?為什麼現在妳能夠說話?

古登考夫帶來很多疑惑在讀者心頭。

凱莉是妳的名字,現在七歲。當妳的好友珮翠拉失蹤連帶發現妳也失蹤時,整個情況已經失控,兩個家庭從懷疑到驚恐,從單純的迷路演變成警方介入調查兇殺案。更複雜的是糾結在裡頭妳們一家人的秘密--家庭暴力。你的不說話開始在四歲時目睹媽媽的流產,但為什麼造成這樣的壓力與失語,沒人能理解。即使妳已經學會從畫圖從手勢裡表達語言,也沒人問的出來。安東妮亞與班恩妳的這兩個至親,多麼想了解妳的內心,卻無法像珮翠拉這般了解妳。不需要言語,妳們懂得彼此的想法,眼神與心靈的溝通,讓妳們變成好朋友,而珮翠拉也變成妳的代言人。令人不可置信。

《被囚禁的音符》一書,讓我看到很寫實的社會現狀。從安東妮亞在經歷等待失蹤的女兒凱莉到看到她那刻的描述開始,古登考夫開始鋪陳故事。每個人都知道她們家的狀況不好,爸爸葛里夫酗酒脾氣不好,甚至有暴力傾向,而女兒凱莉卻又在安東妮亞流產後失語。所以很直覺開始懷疑她們一家人跟珮翠拉的失蹤有關。作者從這等待、懷疑與發現的過程裡,以每個相關的角色發聲,有馬丁、珮翠拉、安東妮亞、路易斯副警長、凱莉與班恩。每個人都在敘說自己的感覺與回想以前的一言一語及相處的點滴,我們從中了解了成人的三角關係--安東妮亞、路易斯與葛里夫,這部分三角關係影響了安東妮亞與路易斯各自的家庭,也演變成之後,也就是現在的誤解與錯誤。同時也知道馬丁與珮翠拉一家人的生活,雖然不是主要描述對象,但卻也是在故事裡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為珮翠拉與凱莉的友好關係。另外,在班恩的描述裡,可以更清楚看到他和凱莉眼中的爸爸與媽媽。像是葛里夫私底下怎麼對待班恩,怎麼對待凱莉,而當爸爸外出工作,媽媽變成什麼樣子,凱莉又是什麼模樣,你可以想像一個十二歲小孩的心情曲折,像個小大人一方面想當個保護媽媽妹妹的大人,一方面還是個想要溫暖懷抱的小孩,言語充滿小大人般的懊悔與自責,令人心疼。也許被囚禁的音符並不只是發生在凱莉身上,我們在班恩身上也看得到。

只是很明顯的,作者在以凱莉發聲的片段裡,刻意以凱莉這第三人稱為首,描述凱莉的心情與事情經過,沒有以"我"這個強烈自我意識為出發點來體驗。讀起來格外能導引情緒,彷彿凱莉置身於事外就像是她的語言不表現於外,是內顯於她的眼神,她的動作,她的圖畫裡。這樣強烈的舉動,讓人感覺得到她的心結與部分塵封的情緒。那些安東妮亞不敢問的東西,也許就是凱莉創傷的來源,而班恩不敢問的話,也許也是凱莉的痛,只是他們沒想到在凱莉內心更深層的包袱竟然不是保護自己,而是保護她最心愛的家人。

當她在緊急時為了家人,終於講出了話,她才開始擺脫多年來的束縛。直到六年後的終章,她才以"我"發聲,敘說當初的感覺與現在的生活。就像是她與威爾森老師的對話一般,她並不因此視為陰霾,而所謂失語也不過是形式上,重要的是她的心靈並不因此封閉,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有多少現實生活裡受到言語暴力或肢體暴力的小孩能夠擺脫陰影,過著正常的生活?也許我們會說,父母在一開始受到家庭暴力時就應該讓小孩子遠離傷害,但這種說法其實很難不因自己的某些情緒,像是害怕孤單,也許有天他會改變等等這些念頭而緩了下來,造成了難以抹滅的傷害。而作者寫描述The weight of silence正可給我們一些警訊,silence也許並不一定是負面,但在silence裡頭我們還是得探詢其為什麼沉默背後的因素。

總之,這本書真的很好看,超推薦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ph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